第二四一四章 君君臣臣(2 / 2)

寒门状元 天子 9553 字 26天前

我们去进言非但没见到皇帝,还被他派人赶回家,到现在谢阁老的病还没好,沈之厚一去非但直接面圣,还让皇帝做出这么大的改变,意思是说我们跟沈之厚之间差距太大,朝廷都是由沈之厚来当家作主呗?

梁储打了个哈哈,道:“咱去计较这些作何?陛下有改变就好,先赶紧探望过谢老的病情,回头咱们还要去准备朝议,这年后第一次朝会,总该准备得更充分些才是。”

杨廷和舒了口气,道:“你们先回,我留在这里,多陪陪谢老……有事的话,回到内阁再说。”

“那好,介夫你留下,我们先走了。”梁储没敢在谢府停留太久,毕竟内阁事务繁忙,不能长期没人值守。

梁储和靳贵走后,杨廷和回到屋子内,让旁人先退下。

等房间里只剩下杨廷和跟谢迁后,杨廷和才凑过去小声道:“谢老,陛下已经走了。”

谢迁依旧没有睁眼,瓮声瓮气地问道:“听说陛下恢复朝议了?”

“是这么说的。”

杨廷和并没有惊讶谢迁突然开口,显然二人之前有过沟通。

杨廷和接着说道,“似乎跟昨日之厚去面圣有关……今日之厚自己却称病不出,具体是何原因尚不知晓。”

谢迁叹了口气道:“陛下的心思不在朝事上,哪怕一时受激回到朝堂,也难以持久。不过有如此皇帝,做臣子的只能学着去适应,但凡有什么事情,直接在朝议时提出来,别有所顾忌!”

杨廷和本来还想说什么,但见谢迁态度坚决,只能叹息接受:“在下知道该怎么做。”

……

……

说是知道该怎么做,但杨廷和却未打定主意。

他有些为难,如果按照朱厚照所说别对出兵之事发表议论,那就违背谢迁直谏的意思,好像谢迁忍辱负重便失去意义。

若是进言,又会影响君臣关系,皇帝很可能来日就不再举行什么朝议,一切都会恢复旧观。

杨廷和这边思虑如何才能找到折中之法,在他看来必须在这件事上有所坚持也有所妥协,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

而此时沈溪则显得心平气和,留在府中安静休养,当天上午来求见的人不少,但沈溪仍旧选择不见。

一直到李鐩到来,沈溪才不得不从内院出来。

李鐩将之前皇帝去探望谢迁病情,以及他去面圣而不得的情况说明,同时表达当日午朝的困难。

“……这造船经费,怕是不好调度,户部根本拿不出太多银两造船,本来说由兵部负责,但现在之厚你在府中不出,这事怕是最终还是要由工部统筹。”

沈溪道:“缺多少经费?”

“陛下安排,先造十艘大船,预算为五十万两,明显不够。”李鐩道,“就算是五十万两,朝廷也拿不出来,工部的大项支出中并无相应预算,若要将十艘战船都造好……怕是没有一百万两银子不用想。”

沈溪摇头道:“工部既然没有这么多银子,预算也没安排上,当然要跟陛下提出来,你找我无济于事。”

李鐩道:“以前谢阁老的意思,造船不能动用朝廷府库,大概意思跟之前对鞑靼之战一般,计划外的项目就要预算外单列,意思是自行筹措。但这次毕竟跟上次不同,不是那么迫切,我想问问是否可以让陛下收回成命?”

沈溪想了想,摇头道:“大概不能,陛下对于造船之事很热衷,开头造十艘,以后造上几十艘都有可能。”

“唉!没银子还要造船,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李鐩显得很无奈,“这工部年度预算审核就已很成问题了,谢老卡预算卡得很紧,现在已过了审核期,是否可以再跟陛下提增加预算的可能?这……会不会影响谢老对工部的观感?”

沈溪摇头:“没银子只能向朝廷申请,瞻前顾后要不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朝议时提出来陛下会理解,至于谢老,难道他不明白工部不可能凭空造东西吗?有多少银子做多少事,这基本规则都不遵循,光靠施压让旁人屈从,实非仁臣之道。”

李鐩终于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该要的银子,还是要跟朝廷申请,否则没法把差事完成。”

……

……

没到中午,京师六品以上官员,包括各部侍郎、郎中、主事,三法司主副官以及属官,寺司衙门的卿、少卿、参议、寺丞,以及翰林学士、侍读、侍讲,五军都督府的勋贵和京卫指挥使司、京营将领已等候在奉天门外。

当天并非是在乾清宫内召见,而是一次大朝会,一切礼数都按照大朝来进行。

大臣到来后,成群,议论纷纷,因为他们猜想皇帝不会很早到来,自从正德登基以来,他们已习惯每次朝议都要先等候皇帝几个时辰。

非到日落见不到皇帝,这几乎已经是惯例,他们一点儿都不着急,对于朝中大部分文官武将来说,朝廷内太平无事,根本没有他们关注的东西,只有高层才会对什么皇帝调边军入关,还有对调京营平叛,又或者倭寇肆虐海疆等事烦心。

奉天门外等候入见的大臣很轻松,在谢迁和沈溪没出席的情况下,文官基本以梁储、杨一清、洪钟为首。

阁臣以及翰林院的官员基本围绕在梁储、杨廷和周围,至于六部以及鸿胪寺等衙门的官员则跟杨一清走得很近,三法司的人却以左都御史洪钟为中心。

虽然朱厚照不管朝事,但朝廷人员架构在这两年相对固定,除了因年老而致仕的外,其余官员基本不用担心自己会被降职,尤其是部堂以上级别的官员,他们在朝中的日子非常安逸。

至于武将那边,则以张懋、朱晖等人为中心,而这次关注的人中多了个永康公主的驸马崔元。

一群人议论纷纷,也有人在几个圈子间来回走动,所说基本跟平时的差事有关,反倒是朱厚照的军事调动、谢迁因怒而病、沈溪病休等事少有人提及……并非在场的人不关心,只是他们觉得当下商议这种事不合适,干脆选择性忽略。

眼看到中午,就在人们议论纷纷时,突然远处一队侍卫过来,但见张苑走在前面,身后跟随的是朱厚照近来重用的边军戍卫人马。

文官武将赶紧按照自己的衙门和官品回到位置上,不多时张苑到近前,朗声道:“陛下驾到!”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皇帝不应该在奉天殿前会见大臣么?怎么选择在奉天门外议事?

他们不由想到,皇帝之前跟谢迁产生矛盾,也是在奉天门外发生,当时他们就对朱厚照会见朝臣的地点产生过怀疑,这次更让他们觉得别扭。

因为这是皇帝的意思,他们没法反对,不多时,就见到金碧辉煌的銮驾往这边过来了,这次连御座都没准备,朱厚照直接让人将他的銮驾抬到奉天门前的台阶上,直接坐在銮驾上没下来,也没起身。

“参见吾皇!”

梁储和杨一清带领文官武将上前行礼。

朱厚照显得很随和:“不用客气,今日朝议,有什么事可以跟朕说说……不过先说好,朕没那么多闲工夫,如果不是很着急,可以跟张苑说,回头他会把详细情况告知朕。”

皇帝的声音不大,在空阔地带他的声音传不了多远。

但由于通知晚的缘故,今日与会文臣武将只有四百多人,分成十列站好,每列不过四十人,除了后排的人听不清外,中前排的人基本明白皇帝在说什么,对于朱厚照所用俚语,他们早就见怪不怪,这是个说话从来不兜圈子的皇帝,一向都是有事说事。

没等大臣们有所表示,张苑便上前用相对尖锐的嗓子喊道:“陛下有旨,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跟皇帝一样,朱厚照身边这群人也不是科班出身,张苑甚至连内书房都没去过便当上司礼监掌印,皇帝有什么话他直接用俚语说出,显得不伦不类。

梁储没想过说什么。

因为皇帝对朝事不管不问,使得朝中有什么事都各自想办法完成,无法做出决断的通过通政使司上疏,等谢迁或者张苑做出批示……在皇帝不问朝事时,张苑和谢迁属于朝中两个宰相,一内一外。

以至于谢迁病休时,梁储自然而然认为,有事的话可以由内阁自行处理,就算告知皇帝也没太多助益,是否由皇帝亲自朱批也不是那么重要。

而一些本身无法由大臣决断,涉及出兵等事,之前皇帝也都做出安排,而梁储对于这些都没有太大意见,作为谢迁病休时皇帝指定的代理首辅,他不会跳出来跟朱厚照唱对台戏。

但杨廷和的性格跟他不同,而且身上还背负着谢迁的交托。

居于正中首位的杨廷和走出来行礼:“陛下,臣有本启奏。”

“说。”

朱厚照本来跟杨廷和相隔就不远,一抬手道。

杨廷和手拿笏板,恭敬地说道:“陛下,如今中原叛乱日甚,危及京畿,之前朝廷虽从宣府及京营调拨人马平叛,仍未见起色,不如再从南直隶和湖广等地调集人马平叛。”

“嗯?”

朱厚照闻言不由皱眉。

谢迁和杨廷和对于皇帝从外地调兵平乱的举动一直反对,使得朱厚照觉得,朝中文官应该不会同意让他从别的地方调兵,而杨廷和的进言则跟他的想法截然相反,他直观觉得背后有什么阴谋诡计。

没等朱厚照有所表示,张苑便先开口。

“陛下,杨大学士说的事,应该暂缓。朝廷调拨两路人马,配合河南巡抚等地方剿匪人马平叛,尚未有进一步消息传来,未必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调兵,如今西南之地尚有叛乱,沿海也不平靖,此时征调人马北上,实在太过着急。”

杨廷和怒视张苑,似乎觉得对方没资格在皇帝面前提意见,就算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在他眼里也只是个打杂办事的,朝廷大事需要君臣协商,而不能由一个皇家奴才掺和进来。

但朱厚照对张苑的意见很赞同,点头道:“张公公所言在理,现在又非中原一处叛乱,朕已从宣府和京师调拨人马往中原,这才过几天?现在就说平叛不利,那岂不是说朕之前调动都是徒劳?等平叛情况奏报上来再说吧。”

在场大臣听了朱厚照和张苑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

至于杨廷和的建议,更像是抬杠,熟知杨廷和的人也知道他不太可能会支持从地方调动人马往中原,除非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者,否则光是外地人马在当地制造的混乱,就难以解决。

杨廷和却不依不饶:“中原之地靠近京畿,势必影响京城安稳,至于巴蜀之地叛乱不过是部族叛乱,地方可自行平息,不把所有精力放到中原叛乱上,属主次不分。”

朱厚照听到后脸上满是不悦,甚至露出些许不耐烦的神色。

张苑道:“杨大学士,您所说主次不分之人,莫不是指陛下?陛下为了早日安定四海,不但御驾亲征西北,更是为中原叛乱劳心劳力,亲自制定出兵计划,而汝等却只是动嘴皮子,说主次不分,甚至在陛下安排后试图进谏阻止,那敢问一句,杨大学士想到的更好的对策,就是从南方征调人马?”

皇帝跟大臣会见,一个太监站出来公然质疑阁臣,在很多时候都可看作不可理喻。

但从成化帝开始,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地位便逐渐突显,到正德时,内阁大学士受到司礼监太监挟制,使得张苑可以在不经皇帝授意的情况下,直接站出来跟杨廷和对着干。

杨廷和道:“若以兵部尚书沈之厚领兵,可速解中原之困。”

张苑冷笑一声没再说话,神色好像是在说:“我已经跟你打过招呼,让你不要随便提出兵之事,尤其不要去质疑陛下的决定,你却专门对着干,那谁也帮不到你了!”

朱厚照怒道:“朕说过多少次,不许随便提以部堂领兵之事!你们是没记在心里是吗?一边说沈尚书在朝身兼两部不合规矩,甚至参劾要让他早些致仕,一边却在大明遭遇困难时让他出征……你们这算什么?用着的时候给根骨头吃,不用人的时候就给人一棒子?”

皇帝的比喻可说非常粗鄙,道理却说得很明白。

你们一边攻击沈溪擅权,一边却又在出事时让沈溪出马,你们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杨廷和还想继续进言,陈述沈溪领兵的优越性,朱厚照一抬手:“关于沈尚书领兵出征之事,不得再提,这是朕的底限。如果谁想继续跟朕作对,那他就早点回乡去种红薯,朕看他除了种地就干不了别的。”

如果换作谢迁,一定会喋喋不休继续进言,但杨廷和却知道收敛。

发现皇帝态度不善后,杨廷和立即停止进言,低下头好像在盘算什么。

朱厚照不耐烦地道:“如果老是这些破事,那朝会开来作何?每次都让朕惹一肚子气,还不如有事你们自己谈,有了结果再跟朕说,或者你们拿不定主意的,朕直接做出决定,省去了跟你们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