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节 教育改革(1)(1 / 2)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3186 字 19天前

教育改革绝对是中国这个民族最核心,最本质的领域,因为他牵扯到了思想之争。

儒道,统治了这个国家教育领域已经超过一千年,在汉代取得了绝对优势,在宋代确立了统治地位。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对是一个历史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走入儒家时代。只不过之后的几个朝代,最精英的人才,大多都不是出自儒家。

能够想象的人才,三国时期的曹操等枭雄人物,哪一个都没给人一个儒生的印象。

唐代的魏征、长孙无忌这些文官,还真不能算成儒士,他们一个个都是能上马砍人的。

直到宋代,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宋代时期,哪怕是主张变法的王安石等人,也个人一种书生的气质。

这标志着,到了宋代以儒家为核心的士大夫文化,真正形成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儒学也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标志就是诞生了孔孟之后儒家里最厉害的牛人朱熹,他的出现,奠定了理学在儒家中的主流地位,用理学取代各种不同流派的儒家思想。

而朱熹本人也就成为称宗道子的人物,被尊称为朱子,理学被成为朱子学。

当然宋明理学的发扬光大,并不是朱熹一个人的功劳,他只是将儒学推向了巅峰,真正让儒学具有了统治力而已。之后哪怕宋朝灭亡,明朝复兴之后,儒学依然能统治中国人的思想,不得不说朱熹的作用很大。

为什么儒家发展到宋明理学之后,会成为如此强力的思想工具,而且儒学的统治力变得如此强大呢?科举是一方面,客家考四书五经确实赋予了儒家不一样的地位,相当于让儒家成了官学,好比某个宗教被立为国教。

但这不是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因为儒家的强势地位,他才能成为科举的唯一内容,而不是因为科举才奠定儒家强盛,科举只是加强和确立了这个地位而已。

真正让儒家形成如此战斗力的理学为什么这么厉害,后世批评理学的什么封建迷信,什么三纲五常等等就是他强大的原因。

这些纲纪伦常有些确实过于苛责,但就是这些东西奠定了儒家的地位。

有一个和尚叫做法显,他是东晋时期人,比唐僧要早了好几百年,他在东晋时期,就从西域到了天竺,比唐僧取经也早了几百年。

但是法显不是去取经书的,他取的是佛门的戒律。当时东晋时代,五胡十六国并立,是中国最混乱的时代,越是混乱的时代,宗教往往就越是兴盛。可是当时的佛教十分混乱,各种流派并立,没有一定的章法。

尤其是佛门弟子没有规矩,吃酒喝肉,娶妻生子,放高利贷,什么都干,在官方的影响很坏。让法显觉得佛门如此下去,恐怕不会长久。所以他就想去天竺取经,除了取回来几百万字的经文之外,最重要的是取回了天竺的僧团戒律。

这些戒律,可不仅仅是不能吃肉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戒律。他包含的是一整套佛家管理方式,小到受戒的仪式,大到天下各个寺庙如何管理。因为这些戒律,才将佛教统一成了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单个的,互不往来的寺庙,一个和尚拿一本度谍才可以通行天下,到各个寺庙都能挂单生活。

朱熹对儒家的作用,其实就类似于佛家的法显,他通过这些纲纪伦常,给儒家立了规矩,让读书人从此有了一个统一行为方式,统一的思想理念,统一的世界观和认知,尽管儒家没能形成佛教那样的宗教,但却大大强化了这个思想流派的统一性。

假如没有朱熹等理学大师,儒家尽管还能广为流传,但绝对不会有宋明时期那样强有力的统治力。

比如在宋代之前,唐代皇帝就很笃信道教,孔子的地位根本不能跟老子相比。

朱熹他们通过纲纪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在读书人口中称作正人心,通过纲纪正了读书人的心。

现在朱敬伦打算动一动这个东西,这真是一件很有难度,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最困难的是,理学的根基,是在与统治着大明九成人口,以宗法制度维系和保护起来的乡村会中。

之前朱敬伦所有的改革,最深入也只到达了县城一层,而且一开始只是从最容易的口岸地区入手,这种商业性质的区域,经历力量起到的作用,比乡村社会要大得多,因此改革往往局限于经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