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店名为风波楼,挺有意境,不明就里的人,多半以为这是一家很雅致的中餐馆,实际上,这里是大圈总部。
三楼大厅,非大圈仔不得入内,不像一楼二楼摆满桌椅,是吃饭的地,这里更像《水浒传》里的聚义厅。
正面墙壁上,挂着牌匾,上面写有四个鎏金大字。
肝胆相照。
牌匾下,供奉着代表忠义二字的关二爷雕像,起码有半人高。
关二爷前摆放三把椅子,是三位当家人的位置,东西两侧各有八张椅子,代表着十六个堂口。
今晚,大圈的大佬们齐聚一堂,目的是为了一个三岁孩子的安危,多位堂主对此很是不满。
“我还以为多大的事,原来是找孩子,妈的,当咱们是保姆还是奶娘?”
坐西侧第五把交椅的汉子骂骂咧咧,他胳膊上纹着一条青龙,脸上有一道三公分长的刀疤,使他的样貌看上去分外狰狞。
闫刘生。
大圈如今最能打的堂主。
大圈帮。
起源于港城,最初由内陆逃到香港的一些亡命徒组建。
当时,很多大陆人听闻港城富得流油的谣言,都想去港城捞金,因此许多人偷渡到港城,但到了港城后,他们却发现这里并不是想像中那样,资本主义环境下竞争激烈,许多企业还不招收大陆人,很多人都是这样被逼到生存绝境,于是只能靠“斗狠”谋生。
因当时从内地逃往港城的青年一般都是抱着轮胎或者游泳圈等工具漂浮过来,所以才得名“大圈仔”。
来到港城后,大圈仔发现在这里“警查”其实是一个摆设,必须要靠武力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有一些武功底子的大圈仔就找个堂口投靠一下,暂时过渡。没有武功底子的一般先去武馆报名学习拳脚。大圈仔们很快发现,他们一些人的粤语口音不正宗,皮肤又黝黑,在港城很容易被当地人识别,所以融入社会的过程很难,即便是拜了堂口,也是在最底层摸爬滚打,生存依然是一个问题。
当时港城帮派林立,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圈仔们要联合起来占据一个地方,必须凭借“拳头”杀出一片天地。这些新来的势力,只能用“心狠手辣”来打斗。到处带着一帮小弟去砸场子,火拼,先吃掉小的帮会,吃掉以后自己坐上这个地方的“老大”,去继续收保护费。
由于从外地来,“大圈仔”群体比当地帮派更抱团,甚至他们一些人是退伍军人,懂得训练,一些内地来的“大圈仔”会被整编成“队伍”进行专业格斗培训。
所以,吃掉小帮派的大圈仔,逐步强大,面对大一点的帮派,他们凭借训练有素,团结作战,心狠手辣,也能在“火拼”中获得胜利。
凭借一系列的血腥冲突,“大圈仔”很快名震港城大街小巷,让人闻风丧胆,最后港英政府下定决心,治理港城,迅速组成了廉政公署,对帮派和“保护伞”进行严打。
港英政府的迅雷不及掩耳,打得黑势力措手不及,有的社团为了生存洗白了自己,砍掉了违法的生意,“大圈仔”不同,大圈仔大多数时候就是抢劫珠宝店和银行,也没有留在港城的合法身份,所以一时间,港英政府集中的矛头就是清除大圈仔,雄霸港城十几年的“大圈仔”们纷纷逃离港城。
他们有的去了澳门,大多数去了加拿大温德华,聚集在华人区,最开始低调了一段时间,可因为没有正经手艺,带的钱花完,满足不了物质上的需求,大圈仔就不得不重走老路。
当时温德华唐人街被南越黑帮控制,他们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让南越黑帮让出一些势力范围,可南越黑帮才不认识什么“大圈仔”,反而认为与他们谈判就是一种傲慢的叫板。双方自然没有谈拢,于是开始了“拼拳头”。
大圈仔一旦决定要火拼,哪管三七二十一,拿着重型武器,到南越黑帮地界就是一顿乱杀,南越黑帮每次都处于下风,甚至几个高层还被干掉,最后……南越黑帮竟然被逼报警。
后来,温哥华的唐人街完全被大圈仔接管,南越黑帮承诺永远退出华人区。被赶出港城的大圈仔们,开始在温德华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