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黄泥垫道,净水泼街(2 / 2)

明朝第一昏君 地奘 1632 字 18天前

老舍也曾说过:“在那文明的年月,北京城的道路一致是灰沙三尺,恰似香炉。好嘛,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而在香炉里走十里八里,到了亲友家已变成了土鬼,岂不是大笑话么?”

这还算好的,若是下雨,“炉灰三尺”再经过雨水的“滋润”,行人车马的搅拌,北京城,真真变成了一个大泥潭。

此时需要出行的官员们面临的是“水深处深及马腹”“泥深处几三尺”“九衢泥淖”的局面。

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九日,翁同龢与其他大臣得到了太后赏赐的扇子和衣料,按照规矩要向太后谢恩。

于是翁同龢与礼部尚书崇礼、兵部尚书敬信等人在西苑蕉园门口等待太后驾临,以便当面谢恩。

可惜天公不作美,当日黑云如盖,倾盆大雨,翁同龢一行人只得在道旁泥中,西向排班扣头,跪谢天恩。

西苑是皇家园林,道路环境应当较好,可一群国之干臣只能跪在泥泞中谢恩,足以从侧面证明古代道路状况堪忧。

等到制作出水泥,将京城道路改成水泥路,再整治一番京城的环境卫生,大明京师才能有万国之都的景象。

至于不整治卫生,那他宁愿缩在紫禁城,也不想出来游玩。

实在是此时公共卫生条件不高,城市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差,人们“便溺多在路途”。

很多人略有尿意,就随便找个背风的地方便溺,周围百姓也不以为仵,认为这是“百鸟朝凤”之地,最是兴旺。

这“百鸟朝凤”……

辣眼睛。

做为一个经常在网上看小说的宅男,前世看见有人回古代后造水泥发家致富,还是很好奇的。

他曾经在网上搜索过水泥的制作方法,想着以后如果真的能够穿越,就将之当做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是,朱厚照想了半天,也只想起来水泥是石灰、粘土、石膏粉这三种玩意一起烧出来的。

至于步骤?注意事项?谁去关心这个。

信不信很多在水泥厂工作的工人都不知道。

他们只管工作就行,安排哪个岗位就在哪个岗位工作,管你其中什么原理,什么步骤,什么注意事项,安心干自己的工作赚钱就行,谁去关心这个。

难道摸透了其中原理,还能多赚钱?

换成普通人,除了知道水泥是粉状,根本没人注意好吧。

在那里头痛的想了半天,依旧一点办法想不到,朱厚照干脆不再想,对着刘瑾说道“派人去工部,招一些瓦匠和烧石灰的工匠前来,特别是一些技艺精湛的大匠,必须招来。”

等他们前来,朱厚照便将自己所知的关于水泥的那点可怜知识,全部说出。

是用石灰、粘土、石膏粉碾碎以后烧制,让他们试着制作。

为首的一名大匠,杂造局大使刘大跟手下人商量半天,无奈道“殿下,此物我等闻所未闻,想要制作……”

“放心你们只要按这个思路想办法烧制,期间不论花费多少,都没问题。

但若是孤知道你们敢阴奉阳违,不尽心办事,就要了你的脑袋。”

一群人吓得脸色苍白,纷纷跪倒:“小人不敢,一定给殿下造出来。”

朱厚照点头,量他们也不敢,杂造局大使,听官名不错,实则是比芝麻绿豆还小的官。

人人都说县令是七品芝麻官,可好歹还是七品,大使那是九品官,再往下就不入流。

这样的小官,哪里敢违抗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