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王国戴利亚特位于明斯克山脉以北,这座以t字形,将明斯克大陆分割成三块的巨大山脉,也早就了三个不同的气候特征,萨维尔王国的炎热干燥,玛瑞斯王国的温暖潮湿以及戴利亚特的寒冷。
相比起南方的两个王国来,北方王国戴利亚特的建国时间并不是很长,加起来不到五百年,中间还有两次将近一百多年的分裂期。
在建国之前,戴利亚特一直都是南方两大王国的罪犯流放地,几乎所有南方王国既不能杀,又不能囚的罪犯,都会被放逐到戴利亚特,这些罪犯既有失去权势的贵族,又有政变失败的军队,还有一大批的得了瘟疫之类的传染病的普通平民等等,只要是不能待在南方王国的人全都送到戴利亚特去自生自灭。
在很长一端时间,戴利亚特对于明斯克大陆的人来说,这里就是地狱般的存在,去到那里活活饿死、冻死,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死在南方。
当时无论是玛瑞斯王国,还是萨维尔王国,都不会认为有人能够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
然而,最终他们发现自己预估错了,那些人不仅仅活了下来,而且和北部冰原土著雷诺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戴利亚特人,最终在北部这块苦寒之地建立起了一个国家。
戴利亚特的建国史就是一部对外战争史,从建国的那一天开始,就和南方两大王国展开了持续一百年的漫长战争。
南方两大王国都不希望北方再出现一个王国,而且这个王国还天生和南方两大王国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在戴利亚特建国之初,南方两大王国便聚集了大量的兵力,暗中联合,一起进攻戴利亚特。
面对两大王国的联合围攻,戴利亚特根本无法抵抗,只能向更北方的地带撤退,所幸有着雷诺人的帮助撤退的戴利亚特人能够很好的在北方生存下来。
之后是很长的僵持阶段,戴利亚特人在正面战场上,根本无法和两大王国的军队相抗衡,只能躲在北方的原始森林里面躲藏起来,不时的偷袭南方的军队,而南方的军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戴利亚特人,也不能够退回去放弃这场战争。
直到进入冬季,北部无尽冰原的寒风刮下来后,战场上的局势才流转过来,无数南方士兵经受不住北方的寒冷,或是病死、或是冻死,减员将近一半,感觉情况不妙的南方军队这时候才开始撤退,但戴利亚特人自然不愿意就这样放过南方的军队,一路上都极尽所能的拦截,让气候作为武器,协助他们杀伤敌人。
最终这第一场王国攻防战以两败俱伤收场,刚刚建国的戴利亚特包括都城在内所有的城市都被摧毁,人口减少了二分之一,而南方两大王国的联合军队也没有好过,最后活着回国的不到十分之一,都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不过,战争并没有因此结束,人口损失巨大的戴利亚特没有做等着人口恢复,而是采用了雷诺人的做法,南下两大王国劫掠人口。
而南方两大王国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只是刚刚军队损失惨重,国内局势不稳,他们根本无法抽调足够的人手来放置戴利亚特的军队劫掠人口,只能依靠各个地方的军队进行防御。
一时间,各种小规模的战争冲突开始在几国边境频繁出现,几乎每十天就会发生一场小战争,这样的情况足足持续了将近一百年。
最终,在三国国王签订了停战协议后,这场百年战争才最终结束,而南方的两大王国也才正式承认戴利亚特的王国身份。
虽然王国地位已经得到了承认,但戴利亚特国内的局势并没有因此稳定下来,大量的人口掠夺,变相的打乱了戴利亚特原本稳固的种族架构,特别是北方土著雷诺人更是陷入到了种族危及的困境。
另外戴利亚特国王在和平停战协议签订后的第十一年就突然遇刺身亡,虽然外界流传是南方两大王国的刺客刺杀的这位国王,但戴利亚特人更相信是国内的大贵族刺杀的戴利亚特国王,因为这位国王正试图通过通婚、土地分配以及公选官员等等手段,来平复国内日间糟糕的局势,而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对原本戴利亚特大贵族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而且他的通婚政策虽然是为了延续雷诺人的种族血脉,是一件好事,但做法却太过强硬,以法规的形式要求雷诺人必须和外族人通婚,这使得雷诺人极为反感,甚至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冒犯。
于是乎关于戴利亚特国王被刺杀一事的谣言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而诡异的是这些谣言散发出来后,几乎所有谣言的主角都没有站出来承认这是他们做的,也没有否认这件事不是他们所谓,都是一副沉默的样子。
因为戴利亚特国王死得突然,也没有子嗣,继承人便转移到了他的三个兄弟身上,而他的这三个兄弟都手握重兵和实权,背后也有着一股势力支持着,也因此戴利亚特陷入到了长达十一年的三王之争。
在这十一年中,戴利亚特的整体国力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强了很多。
为了提升粮食,他们求助于神灵、巫师、德鲁伊,甚至魔女,为了加强武器威力,他们努力改进金属的提炼方法,武器的锻造配方,以及武器的种类,再加上连连征战,几乎全员皆兵,就算是一般的妇女也能够拿得起武器,懂得战斗。
总而言之如果将三个亲王领的整体实力加到一起的话,当时戴利亚特的整体国力比起南方两大王国来都要超出很多。
只不过,也因为年年征战使得戴利亚特的人口极速减少,虽然南方两大王国此时正在战争中,双方都会将他们的战俘当作奴隶卖给戴利亚特,但即便这样面对极速减少的人口,这点奴隶补充依然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