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1 / 2)

三皇子的折子送回邺京后, 为如何安置这些白丁军乱民,朝堂之上又爆发了一波争吵。

大部分朝臣都觉得造反乃大罪,决不能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否则日后其他人有样学样, 还不乱了套

安庆帝也深以为然。只是这怎么处置又是个问题。如今没了首领的白丁军愿意归降, 但没得到朝廷的承诺时, 他们也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这么多人,总不能全杀了。要关起来, 大狱都装不下。

一群朝臣倒是纷纷献计,争得面红耳赤。

安庆帝听得实在不耐烦时,御史大夫季安民才上前说了自己的想法。

一则, 白丁军首领不能放过,虽然二人已经逃走, 但该张缉捕令,缉捕二人;二则,加入白丁军的百姓多是受奸人鼓动,常言道法不责众,就算为了安抚民心,也不能罚得太过。

安庆帝头疼“那爱卿说要怎么罚”

“不如将这些白丁军乱民发配边疆守关。”

季大人说得有理有据“肃州离着雁州最近,且雁州地域辽阔, 又有重兵镇守,这些乱民想来不敢再生事。如此一来,既可以杀鸡儆猴, 达到惩罚目的, 又能叫这些乱民去边关垦荒, 不失为一桩好事。”

历代历代都有流放之刑罚,这般造反的大罪, 只是流放,处置都算轻了。但这也正好达成了杀鸡儆猴的目的,又不至于寒了其他各地百姓的心,彰显陛下仁德。

安庆帝思索一番,觉得这个法子甚好,便着人拟好圣旨,分别发往肃州和雁州。

远在肃州的三皇子收到圣旨后,脸都是黑的。叫廖道长配合他唱这么一出戏来肃州,就是为了来肃州给自己挣一笔功绩。但现在他人才到,乱民就已经主动归顺申屠胥,就算安庆帝偏爱,这功绩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冷冷扫了申屠胥一眼,三皇子一甩袖子“此间事了,乱民就有劳申屠将军派兵押送,本殿先回邺京复命。”

申屠胥现在有点怵他,见他要走,终于松一口气,恭恭敬敬目送他离开。

几家欢喜几家愁,三皇子郁郁返京时,雁州才接到圣旨,听说近万白丁军余党发配雁州时,几个将领都乐得合不拢嘴。

邺京竟然给送人来了。

雁州地广,因早些年时常被北狄破城,死伤无数,留下了不少无人居住的房屋,如今也不怕没地方安置这些人。大家摩拳擦掌,只等着这些百姓到来。

安长卿也跟着忙。

这些日子萧止戈一直在思虑扩建雁州城。从他接手雁州后,雁州倒是越来越好,只是到底人口不丰,很多地方无处施展。现如今有了人,很多事情便可以提上日程。

除了修建外城墙,城内还要规划出一片荒地,日后开垦出来,便可用来种植庄稼作物。只是这荒地如何开垦,开垦后如何分配,如何引渠灌溉,税收几许都还得详细讨论个章程出来。

底下的官员倒是按照其他州郡的旧例写了章程上来,但萧止戈都不太满意。反而是安长卿与他在府中闲聊的话语颇得他心。

安长卿当时是这么说的“与其我们下文书命令百姓去开垦荒地,不如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做。这些百姓到了雁州,总要想办法养家糊口。但他们又没有田地,雁州现有的田地也不够这么多人租种。不如鼓励他们自己认地开荒。按户登记,一户认领了多少荒地,十月前必须开垦完。开垦出来的田地归百姓自己所有,另再免两年税。”

如此一来,这些百姓是为自己开垦,肯定比他们下令开垦要积极的多。

萧止戈觉得这事大有可为,正好手底下也没有合适办这事的人,就干脆将拟章程的事情交给了他去办。安长卿一开始还有些慌张。毕竟两辈子他都没干过什么大事,虽然读了一肚子书,但也都是纸上谈兵。

现在真要赶驴上磨,他一边怕自己办不好,一边又有些热血沸腾。

毕竟哪个男儿不想干一番大事业呢没同萧止戈成亲之前,他也曾想过,考个功名当个地方小官,不说青史扬名,至少也兢兢业业不愧于心。

萧止戈倒是没有他这般担心,只说叫他先试试,先把章程拟出来。届时这份章程还要各个负责的官员看过,经过数次讨论修改,确认无误才会下发公文,昭告百姓。

安长卿这才安下了心,调出了雁州早些年的地方志,户籍册以及田地图册,结合自己的想法,认认真真地草拟起章程,一时之间反而比萧止戈还要忙。

将军府的书房常常被安长卿占用,从日头初升到暮色四合。

原本萧止戈是觉得他这些日子精神头不太好,想给他找些事情干,但眼看着安长卿越做越像样,草拟出来的细则他看过部分,不少想法都是以前从未有人提起,却又实实在在利于民生的。他反而觉得诧异又骄傲起来。

自送粮草以及守城诸多事后,他早已明白安长卿并不像他以为的那般脆弱需要保护。他看起来矜贵脆弱,实则美丽的皮囊下,是一身坚硬的骨头。只是这幅皮囊太美,他又习惯沉默,才一直没叫人注意到皮囊之下藏匿的珍宝。

萧止戈是第一个注意到的。

他私心里想把人藏起来,不让任何知道。但看见他兴致勃勃翻找书籍的模样,又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好。

nb

s

安长卿花了小半个月才把章程细则拟定好,此时已进了六月,他忙碌了一个上午,把这份详尽的细则用簪花小楷誊抄好,才略有些忐忑地去寻萧止戈。